变电站管理系统
搞好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是实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供电的重要保证。因此,变电站必须配备符合现场实际情况的操作规程,值班人员应学习并严格遵守,以确保安全生产。一、操作系统1。接班制度接班工作必须认真、认真地进行。交接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履行交接手续,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1)接班人员应详细填写记录,并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如遇作业或工作任务,主动做好工作准备。(2)值班人员应详细介绍以下内容:工具、仪表、备件、钥匙是否齐全。(3)接班人员应认真听取交接内容,检查模拟板是否与现场操作方式一致。交接后,双方应在交接记录本上签字。(4)接班时,应尽量避免倒闸操作和许可工作。交接过程中如发生事故或操作异常,应立即停止交接。原则上由接班人员负责处理,接班人员主动协助处理。当事故处理结束后,继续办理交接手续。(5)接班人员出现醉酒、精神失常等情况时,应拒绝交接,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并作出适当安排。2.巡回检查制度为掌握和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异常和缺陷,对院内运行和备用设备实行定期和专项检查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1)巡逻周期。值班变电站每小时巡查一次,无人值班变电站至少每四小时巡查一次,车间变电站每班巡查一次。应根据需要进行特殊检查。(2)定期检查项目。1)注油设备油位是否合适,油色是否清晰,有无泄漏。2)瓷瓶是否破损或放电。3)各连接点是否过热。4)干式变压器和旋转电机的声音和温度是否正常。5)干式变压器冷却装置运行是否正常。6)电容器内无噪音,外壳是否变形膨胀。7)电力电缆接线盒是否漏油。8)各种信号指示是否正常,二次回路断路器和隔离开关位置是否正确。9)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压板位置正确。10)仪表指示是否正常,指针是否弯曲或卡住;电度表是停了还是反转了。11) DC母线电压和浮动充电电流合适。12)电池液位是否合适,极板颜色是否正常,有无积盐、弯曲、断裂、气泡膨胀、局部短路。13)设备缺陷是否有任何发展或变化。(3)专项巡逻项目。1)风来之前,检查周围杂物,防止吹到设备上;遇到大风时,要注意风偏转后室外软线的相间距离和地面距离是否过小。2)雷击后,检查瓷绝缘是否有放电痕迹,避雷器和避雷针是否放电,避雷针是否动作。3)在雾天、雨雪天观察瓷绝缘的放电情况。4)在重载下,检查触点和接头是否过热。5)运行异常时,检查电压、电流和继电保护动作。6)夜间关灯,检查瓷质绝缘有无雷击闪络,连接点有无过热发红。(4)巡逻时应遵守的安全规定。1)巡视高压配电设备一般应两人一起进行,经检查合格并经单位领导批准的人员,方可单先巡视高压设备。巡视配电设备和进出高压室时,必须关好门 #p#分页标题#e#
3.设备缺陷管理系统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是保证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充分掌握设备的健康状况,当发现设备缺陷时,应尽快消除,努力防患于未然。同时也为安排设备维修和试验工作计划提供了依据,必须认真执行以下设备缺陷管理制度。(1)所有已投入运行或备用的各种电压等级的电气设备,包括电气一次回路和二次回路设备、防雷装置、通信设备、配电设备框架和建筑物,均在设备缺陷管理范围内。(2)根据对供用电安全的威胁程度,缺陷可分为一、二、三类:三类缺陷为紧急缺陷,是指可能遭受人身伤害、大规模停电、主要设备损坏或有政治影响的停电事故的缺陷。此类缺陷性质严重,情况危急,必须立即处理;类缺陷是重大缺陷,是指设备可以继续运行,但情况严重,已经影响设备出力,不能满足系统正常运行的需要,或者短期内会发生事故,威胁安全运行;三级缺陷为一般缺陷,性质一般,病情轻微,暂时不危及安全运行,可纳入治理方案。发现缺陷后,应仔细分析缺陷的原因,并根据其性质和条件进行处理。发现紧急缺陷后,立即切断电源进行处理。同时要向单位电气负责人和供电局汇报。发现重大缺陷后,尽快向电气负责人汇报并处理;如果不能马上处理,必须在一周内安排好处理方案。发现一般缺陷后,无论是否影响安全,都应积极处理。对于难以自行处理的缺陷,向电气负责人报告,并将其纳入计划维护中,以消除缺陷。发现和消除的任何缺陷应及时准确地记录在缺陷记录簿中。缺陷记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设备名称和编号、缺陷的主要信息、缺陷的分类和归属、发现者的姓名和日期、处理方案、处理结果、处置者的姓名和日期等。电气负责人应定期(每季度或半年)召集相关人员开会,分析研究设备缺陷的原因、发展规律、较佳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不断提高运行管理水平。4.变电站开关系统定期试验(1)为了保证设备的完整性,备用设备在必要时能真正发挥备用作用,必须定期对备用设备、DC电源、应急照明、消防设施和备用电源开关装置进行试验和切换。(2)各单位应根据自身设备条件制定定期试验切换的项目、要求和周期,并指定执行者和监护人,经领导批准后实施
。(3)对运行设备影响较大的切换试验,应做好事故预想和制订安全对策,并及时将试验切换结果记入专用的记录簿中。5.运行分析制度实践证明,运行分析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对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和安全供、用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单位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不断予以修正和完善。(1)每月或每季度定期召开运行工作分析会议。(2)运行分析的内容应包括:佋诵泄芾砉ぷ鞯淖芷兰奂肮ぷ髌钡那┓⒑椭葱星榭鍪欠窈细瘢?设备缺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电气主设备和辅助设备所发生的事故(或故障)的原因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反事故措施;…总结发生缺陷和处理缺陷的先进方法;?分析运行方式的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经济性和合理性;?分析继电保护装置动作的灵敏性、准确性和可靠性。(3)每次运行分析均应做好详细记录备查。(4)整改措施应限期逐项落实完成。6.场地环境管理制度(1)要坚持文明生产,定期清扫、整理,经常保持场地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整齐美观。(2)消防设施应固定安放在便于取用的位置。(3)设备操作通道和巡视走道上必须随时保证畅通无阻,严禁堆放杂物。(4)控制室、开关室、电容器室、蓄电池室等房屋建筑应定期进行维修,达到“四防一通”(防火、防雨雪、防汛、防小动物的侵入及保持通风良好)的要求。(5)电缆沟盖板应完整无缺;电缆沟内应无积水。(6)室外要经常清除杂草,设备区内严禁栽培高杆或爬藤植物,如因绿化需要则以灌木为宜,而且应经常修剪。(7)机动车辆(如起重吊车)必须经电气负责人批准后方可驶入变电所区域内。进行作业前落实好安全措施,作业中应始终与设备有电部分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并设专人监护。二、技术管理技术管理是变电所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技术管理可使运行人员有章可循,并便于积累资料和运行事故分析,有利于提高运行人员的技术管理水平,保证设备安全运行。技术管理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收集和建立设备档案(1)原始资料,如变电所设计书(包括电气和土建设施)、设计产品说明书、验收记录、起动方案和存在的问题。(2)一、二次接线及专业资料(包括展开图、屏面布置图、接线图、继电保护装置整定书等)。(3)设备台帐(包括设备规范和性能等。(4)设备检修报告、试验报告、继电保护检验报告。(5)绝缘油简化试验报告、色谱分析报告。(6)负荷资料。(7)设备缺陷记录及分析资料。(8)安全记录(包括事故和异常情况记载)。(9)运行分析记录。(10)运行工作计划及月报。(11)设备定期评级资料。2.应建立和保存的规程应保存部颁的《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干式变压器运行规程》;《电力电缆运行规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规程》;《变电运行规程》和本所的事故处理规程。3.应具备的技术图纸有防雷保护图、接地装置图、土建图、铁件加工图和设备绝缘监督图。4.应挂示的图表应挂示一次系统模拟图、主干式变压器接头及运行位置图、变电所巡视检查路线图、设备定级及缺陷揭示表、继电保护定值表、变电所季度工作计划表、有权签发工作票人员名单表、设备分工管理表和清洁工作区域划分图。5.应有记录簿应有值班工作日记簿、值班操作记录簿、工作票登记簿、设备缺陷记录簿、电气试验现场记录簿、继电保护工作记录簿、断路器动作记录簿、蓄电池维护记录簿、蓄电池测量记录簿、雷电活动记录簿、上级文件登记及上级指示记录簿、事故及异常情况记录簿、安全情况记录簿和外来人员出入登记簿。三、电气设备交接试验与验收对于新建的变电所或新安装和大修后的电气设备,都要按规定进行交接试验,用户单位要与试验部门办理交接验收手续。交接验收的项目有:竣工的工程是否符合设计;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调整试验项目及其结果是否符合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各项技术资料是否齐全等。对电气设备进行交接试验,是检验新安装或大修后电气设备性能是否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判定新安装的电气设备在运输和安装施工的过程中是否遭受绝缘损伤或其性能是滞发生变化,或者判定设备大修后其修理部位的质量是滞符合要求。至于正在运行中的电气设备,则按规定周期进行例行的试验,即预防性试验。通过预防性试验可以及时发现电气设备内部隐藏的缺陷,配合检修加以消除,以避免设备绝缘在运行中损坏,造成停电甚至发生严重烧坏设备的事故。在电气交接试验中,对一次高压设备主要是进行绝缘试验(如绝缘电阻、泄漏电流、绝缘介质的介质损耗正切值tg(和油中气体色谱分析等试验)和特性试验(如干式变压器的直流电阻、变比、连接组别以及断路器的接触电阻、分合闸时间和速度特性等试验);对二次回路主要是对继电保护装置、自动装置及仪表进行试验和绝缘电阻测试。电气设备的交接试验一般是由电业部门负责,要求符合《电气设备交接试验规程》。#p#分页标题#e#